我们在羽毛球场上,可以夹着尾巴做人,但千万不能夹着胳膊打球,夹着尾巴做人,很多场合不失为一种美德,但夹着胳膊打球不仅仅是艰难的,而且是非常丑陋的!

胳膊者,大臂也,无论正手还是反手引拍中,大小臂的角度尽量保持90度左右不变,在正手引拍中,大臂要尽可能的向后拉伸,使其竖平面与球网接近垂直,柔韧性好些的,甚至可以超过这个理论上的垂直平面,达到一种“负”角度,同时,你的左肩也要尽量后拉,有一种内扣的感觉。

而大臂与身体竖直方向的夹角则一般在45度到90度之间,45度左右时,大臂向后下拉伸比较充分,一般胸平面打开的也比较大,这时的击球力量主要是来源于小臂和手腕的,如果这个角度在90度左右,那么你的身体这时就必然会有较大的转动,击球主要力量自然更多的来源于腰腹了。

一定的空间立面内,反手确实是正手的镜像,所以在反手引拍中,大臂也要尽量前伸,使其竖平面与球网接近垂直,甚至超过这个理论平面,同时,大臂与身体竖直方向的夹角也非常重要。

当击球点相对较低的时候,这个夹角就相对要小,转体程度也小,击球时候主要就是肩背带动大臂小臂和手腕协调发力。

比如后反手抽球,切球,劈吊等等;而当击球点比较高的时候,大臂与身体竖直方向的夹角就会比较大,达到90度甚至以上,这时你的引拍必然带动身体有较大的转动,完全背对球网,甚至更过一些。

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反手,发力也不仅仅依赖小臂和手腕了,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大臂和腰背,比如反手的平高球,高远球和杀球等。

正手击球时,我们身体是在一个打开的过程中积蓄能量的,像一把“弓”,而反手击球时,恰恰相反,我们身体是在一个收缩的过程中积蓄能量,像一只“虾”。

我们知道正手的时候,左肩是要尽量后拉,有一种内扣的感觉的,反手则相反,我们的左肩要有一种前收的感觉,所以很多情况下反手击球引拍时,我们的左臂和右臂在体前不得不交叠起来。

大臂与身体的位置决定了引拍的幅度、出球的角度和力量来源的分配,那么,其内在是否有什么规律可循?是的,确实有,决定大臂引拍幅度的主要因素就是击球点的高低远近,低而近的击球点,大臂与身体竖平面一般相对小角度的参与引拍。

高而远的击球点,大臂就会与身体竖平面相对大角度的参与引拍,而大臂与身体竖平面的这个角度的大小则直接决定了我们身体需要参与击球的主要部位。

角度越大,身体被牵动的程度越高,越能借用到身体的力量,角度越小,身体牵动幅度也小,就只能使用手臂各部分来发力击球了。

既然这个角度是由击球点确定的,那么是否可以说,击球点决定着我们到底应该用身体的哪部分去发力击球才最权威和最合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是球在哪里,是我们决定用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去击打最自然最舒服也最有效的唯一因素。

根据以上推论,我们将大致知道,高远的击球点,可能会更多应用到我们身体躯干部分的力量,而低下的击球点,则会更多应用到肢体及神经末端部分,比如高远球、平高球、杀球等主要应该用我们腰腹的力量击打,所以转体侧身就很重要。

正反手的抽球主要应该用我们的大小臂去击打,推球、扑球、吊球等则主要应该用我们的小臂去发力,而挑球、搓球、放球、勾球等就应该用我们的手腕手指去完成,还有就是贴网滚网啊,一些快抹和意外球,大概只能用手指去勉强补救了。

这样说来,一种类型的球,击打时都有一个生理上的发力主要部位,确定它是可以借鉴大臂与身体竖直方向的角度的,这个角度大,我们就会更多使用到躯体腰腹背跨的力量,这个角度小,我们则主要借助小臂手腕和手指的力量来处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除过主要发力部位之外,并不是说其它部位就不参与发力,这也是不可能,因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智能有机的系统,“牵一动百”,比如手腕,几乎在每一个球的处理中,都会有它的介入与参与,只是不同的球对它的使用程度不同而已,其它部位,亦如此焉。

重新阅读的时候,我突然想,其实类似投资,好的击球点,投资少,回报可能大,不好的击球点,投资大,回报少,甚至有可能亏损。

所以说击球点非常重要(前提是你所有的击球动作非常科学正确),那么怎么才能获得好的击球点呢?

我想主要有两个反面,第一是预判好,第二是移动快,这不需要过多解释,预判好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经验,即对球路的熟悉掌握,二是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

移动快主要也有两点,一是步伐组合合理组合,连贯性好,二是学会对自己重心的良好把控,一定要说三的话,那就是体能好,速度快了。